尤其几位年轻女同志要特别打扮得漂亮些才行,我老了,有点跟不上潮流,就不给你们把关了,你们自己选吧。
想不好就想想中央台主持人,还有我们赵老师的穿着,照着选准没错,你看我们朱市长是发改委出来的,这身行政夹克气度不凡……”
朱镕基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仔细想又没啥好辩解。
50年代中央高层很多还是列宁装、中山装,少数外事活动时候穿西装。
林冠华不太喜欢中山装,但老穿西装也不妥,于是利用当初电商通道还贯通的机会,买了一批行政夹克,交给指定机构仿制,仿制完成后再送给主席、总理、陈云等人穿起来。
主席大多数时候穿不惯,试了几次,大多数时候穿平时衣服,但行政夹克穿在总理身上就显得特别精神,正好拉链什么也改进升级了,很快流行起来。
不用专门发文件号召,上有所好,下面一堆人跟风,尤其发改委、工业委系统转得更快。不管怎么说,行政夹克至少归入不到西装革履、崇洋媚外那一套去。
男性干部着装就慢慢从中山装一统江湖到行政夹克占据主导地位。
当初关于衣服和干部加工资这件事,主席还和斯小林辩论过,最后一句“拉动内需”、“引领潮流”、“促成化纤工业发展”就把整个场面压过去了。
事实正是如此,没有干部群体率先消费,指望一般民众更不可能。
林冠华又让朱镕基在分管《经济观察》时大范围引入欧美流行服饰,尽可能与国际接轨,摆脱“蓝蚂蚁”、“灰蚂蚁”、“黑蚂蚁”面貌,一开始还小心翼翼,先放苏联和东欧,后来推广到西欧与美国。
正好国外服装公司来中国设立工厂并带动了国内成衣业的飞速腾飞。
早期中国还从苏联进口面料、布匹和衣服,58年后开始大范围出口时尚衣服,先打垮了苏联成衣业,后来打垮其纺织和面料业,最终把纺织机械部门也干没了!
在年轻人喜滋滋随店员挑衣服时,主席就和大多数传统男人一样,与戴苏理、朱镕基在旁边沙发上落座唠嗑。
“这些服装全是大陆运过来的?你们这有没有生产?”
“绝大部分是运过来的,我们这也有生产,但不多,最近在考虑要不要增加消费工业的产出与布局,大多数同志是赞同的。”
朱镕基汇报道,“一方面,版图面积扩大后,可以搞工业区的地方比较充裕;另一方面,除去缺水制约,其他生产条件很好,尤其室内晒不到太阳的地方,基本不算热,全年如此,非常有利于工业发展。
最重要的还是有了商贸、物流、电力、交通等良好的基础设施。
要不然就刚开始那场面,人活着都吃力,根本谈不上工业,瓜达尔早期建设我没参与,戴书记跟着部队第一批来,那时候才艰苦!”
第一批人员抵达瓜达尔时,当地基本没水,全要从远处去拉,还要搞工程,运转特别吃力,饮用水都困难,洗脸洗脚更奢望,洗澡都不知是猴年马月的事。
总算港口和道路慢慢修好了,海水淡化工厂建起来了,防空塔和驻军体系稳定下来,一点点铺开搞建设。
“目前具体定位是什么?”
“首先是商贸中心;其次是物流中心;在这两个基本条件具备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基础型优势重工业和配套服务工业。”
“重工业?”
主席吓了一大跳,“缺水地方搞重工业?”
戴苏理道:“总体缺水,但有些东西缺水也得上;更何况,缺水这件事在第一次版图扩容到达什特河后,通过挖掘红旗渠和开采地下水已缓解不少;我们第一个办的重工业是水泥厂。”
瓜港所在的莫克兰海岸平原紧邻海岸,地下水是有的,量还不小,缺点是含氟量高,不适合饮用,处理净化起来相当麻烦。
含氟量高的地下水用于工业问题不大,在红旗渠引水+抽取地下水后搞水泥厂,能源、场地、石灰石等原料全都现成有,迅速扩容到一年800万吨,基本解决了建设需求问题。
当初船还没这么大,如用2万吨货轮运输,800万吨需要输送400次,属于相当浩大的运输量,相反,800万吨运输小商品、粮食,所创造的价值远大于运输水泥。
毕竟,瓜港完全不产粮食,所需粮食全部需要从外界调入。
“不产粮食是吧?”
主席好奇道,“那最早留在这里的4000人怎么吃饭?”
“都是渔民,靠打渔为生,然后把鱼卖给鱼贩子换取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子苦哈哈的,一发钱就走了。别说瓜港基本没有农业,整个莫克兰山岭地带基本就没农业……
俾路支在纳尔河、印度河上游才有灌溉区域,人口也主要集中在那里……
信德和俾路支不是一回事,信德那地盘比俾路支富裕得多,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依托印度河灌溉能有不错收成。”
第二项重工业就是电力。
虽然燃煤电厂也需消耗水资源,但耗水量不高,1吨水能管200度电。且电力承担着海水淡化的重要职责,必不可少,耗水量必须保证。
朱镕基补充道:“瓜港一共2座电厂,我们习惯称之为西厂、东厂。
西厂分三期,每期30万千瓦,装机容量共90万千瓦;东厂分两期,每期60万千瓦,目前一期已建成,二期正在紧锣密鼓新建中。
合计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我来时赶上西厂三期和东厂一期。
煤炭全进口,以前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后来改用塔尔煤田的煤,现在这煤矿属于中国神华专属开发区块。”
塔尔煤田是中方帮巴基斯坦勘探发现的,面积9000平方公里,距卡拉奇约240公里,煤炭储量约1750亿吨,为低硫磺煤矿,非常适合于发电。
中巴早期便勘探边谈合作,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但如何落地一直没最终敲定,主要巴方态度反复无常。
信德自治乃至独立后,这件事就好办了,新生的信德政权既没钱也没枪炮,全靠中国资助。
中国给了所有帮助,还帮他在政治上遮风避雨,信德很爽快把这个煤田主要开发权交给中方。
巴基斯坦机关算尽,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捞到。
这完全符合斯小林对巴方高层的认知,如果不如此贪婪又蛮横,当初怎会逼反东巴呢?
后来死性不改,拼命压榨信德,还出尔反尔,先答应自治又动用武力镇压,逼得信德人揭竿而起,最终让巴基斯坦和印度一样,拆解为内陆国。
没伊斯兰堡上层吸血,又拥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城市基建和矿产资源,再加搞了土改,信德小日子飞速好转,俨然已成为第二个海得拉巴。
第403章:展望(7,900票加更)
经过戴、朱两人勾勒,瓜港建材产业发展的面貌日渐清晰。
从时间线上来说,刚获得瓜港800平方公里为为第一阶段,此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