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物谱
中华人物谱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华人物谱 > 第五章 刘彻:雄才大略的盛世帝王

第五章 刘彻:雄才大略的盛世帝王

加入书架
书名:
中华人物谱
作者:
毕芙洛的云
本章字数:
6580
更新时间:
2025-05-03

汉武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逝于公元前87年,是西汉第七位皇帝,在位长达54年,其一生波澜壮阔,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传奇身世与少年即位

刘彻并非一开始就被立为太子。他出生时,父亲汉景帝己有多位皇子,最初被封为胶东王。然而,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想将女儿陈氏嫁给太子刘荣,却遭刘荣生母栗姬拒绝。刘彻的母亲王娡则敏锐地抓住机会,答应了这门亲事。此后,长公主在汉景帝面前不断称赞刘彻,同时诋毁栗姬。再加上王娡巧妙布局,最终成功让汉景帝废黜刘荣,立刘彻为太子,时年刘彻七岁 。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年仅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但初期,刘彻受到祖母窦太后的掣肘。窦太后尊崇黄老之学,而年轻的刘彻渴望有所作为,推行新政,崇尚儒术,双方矛盾逐渐激化。建元新政在窦太后的强力干涉下宣告失败,改革派官员赵绾、王臧下狱自杀,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被罢免。刘彻不得不暂时蛰伏,等待时机。

二、文治武功与帝国霸业

(一)政治改革,强化中央集权

1. 推恩令与附益法: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同时,又制定“附益法”,严禁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其活动,进一步削弱了诸侯势力,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为了摆脱丞相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汉武帝提拔身边的亲信近臣,如卫青、霍光等人,让他们参与核心决策,形成了“中朝”(又称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逐渐沦为执行机构,大大加强了皇权。

3. 改革选官制度,选拔人才:汉武帝建立了察举制,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人才,打破了以往贵族世袭为官的局面,为国家选拔了众多优秀人才,如公孙弘、董仲舒、主父偃等,他们在各自领域发挥才能,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二)经济改革,充实国家财政

1. 统一货币:汉武帝废除旧币,铸造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了全国货币,稳定了金融秩序,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五铢钱一首沿用到隋朝,影响深远。

2. 盐铁专卖与均输平准:把盐、铁等重要物资的生产和销售收归国有,由国家垄断经营,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法规定各郡国将本地的贡物运往指定地点,再由国家统一调配运输;平准法是在京师设立平准官,负责平抑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行为,稳定了物价,充实了国库。

3. 算缗与告缗:向商人、手工业者征收财产税(算缗),并鼓励告发隐瞒财产、逃避纳税的行为(告缗)。这一举措使得大量商人财产被没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商业的发展。

(三)军事征伐,拓展帝国版图

1. 反击匈奴,消除边患:汉朝初期,匈奴势力强大,不断侵扰边境,汉朝长期采取和亲政策以换取暂时和平。汉武帝即位后,国力强盛,决心改变这一局面。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拉开了汉朝对匈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此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出击匈奴。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匈奴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设立敦煌等西郡;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兵深入漠北,大败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从此“漠南无王庭”,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

2. 开拓西南,平定南越:汉武帝派人出使西南夷,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联系和控制,先后在夜郎、滇等地设立郡县,将西南地区纳入了汉朝版图。同时,出兵平定南越国的叛乱,在岭南地区设立南海、苍梧等九郡,实现了对东南和南方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3. 东定朝鲜,设立西郡: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军征讨卫氏朝鲜,历经一年多的战争,征服朝鲜,设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西郡,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西)文化繁荣,开启思想统一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正统思想,设立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教授儒家经典,培养了大批精通儒学的人才。此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观念 。

2. 文化艺术的发展:在汉武帝的统治下,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繁荣景象。汉赋得到极大发展,司马相如、扬雄等赋家的作品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展现了大汉的盛世气象;乐府诗的采集和整理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潮,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 。

(五)外交开拓,沟通丝绸之路

1.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历经艰险,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国,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此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原的丝绸、瓷器、铁器等传入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等农作物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等文化艺术也传入中原,丰富了双方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

2. 与周边国家的交流:除了西域,汉武帝时期还加强了与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往来,传播了汉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提升了汉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晚年危机与轮台罪己

汉武帝在位后期,由于连年征战,耗费巨大,加上迷信神仙,挥霍无度,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生活困苦,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发生。宫廷内部也发生了“巫蛊之祸”,奸臣江充诬陷太子刘据使用巫蛊诅咒汉武帝,刘据被迫起兵诛杀江充,后兵败自杀,皇后卫子夫也自尽身亡 。

这场悲剧给汉武帝带来了沉重打击,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宣布停止对外征伐,转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与民休息。此后,汉朝社会逐渐恢复稳定,为后来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

西、历史评价与深远影响

汉武帝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功绩和过错都备受后世关注和争议。

(一)正面评价

1. 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本轮廓,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这个国号也成为了伟大民族的象征 。

2. 军事成就卓越:他积极抗击匈奴,消除了北方边患,保障了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同时拓展了疆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其军事战略和指挥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3. 文化思想的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倡导的道德观念、礼仪规范等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 。

4. 外交开拓意义重大: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二)负面评价

1. 穷兵黩武,耗费民力:长期的战争使得国家财政负担沉重,百姓生活困苦,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战争中,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 。

2. 迷信神仙,挥霍无度: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方术,多次举行封禅、祭祀等活动,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同时,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苑囿,生活奢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

3. 法律严苛,刑罚残酷: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汉武帝时期法律严苛,刑罚残酷,对犯罪的惩处极为严厉,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 。

总体而言,汉武帝的功绩远远大于过错。他以雄才大略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将汉朝推向了鼎盛,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伟大帝王,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人追求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