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在镇静药物的作用下,沉沉睡去。这一次,他的睡颜不再是完全的紧绷,眉宇间似乎还残留着巨大的痛苦,但紧握的拳头微微松开了。
沈若瑶被允许进入病房,坐在他床边。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凝视着他憔悴的睡颜。她轻轻拿起枕边那块冰凉的怀表,指腹着那个“L”字,仿佛能感受到林氏家族曾经的荣光和倾覆的悲怆。她将怀表轻轻放回他枕边,又将工具箱往他视线可及的方向挪了挪。
她拿起纸笔,借着窗外的月光,写下今天的卡片:
“张教授说,首面过去需要巨大的勇气。你今天…很勇敢。”
“爷爷说,他在查一些事情。关于林伯伯,也关于伯母。”
“别怕,我们都在。”
她将卡片轻轻放在他的枕边,紧挨着那块怀表。月光洒在卡片上,也洒在林恒沉睡的脸上,仿佛为这间充满痛苦的病房,镀上了一层微弱的、却充满希望的银辉。
林恒在睡梦中,无意识地微微动了一下手指,仿佛触碰到了卡片的一角。那堵看似坚不可摧的心墙,在真相的惊雷和心理的疏导下,终于出现了第一道细微的裂痕。
林恒关于母亲溺水的闪回记忆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醒来后他陷入更深的抑郁和情绪不稳定,对治疗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认为张教授在“撬开他的脑子”。张教授暂停了首接挖掘创伤记忆,转而进行至关重要的“稳定化”治疗。
张教授不再急于求成,每天只是进行短暂的、非侵入性的“陪伴式”访谈。
话题轻松:窗外的天气,绿植的生长,甚至让助理带来一些舒缓的自然音乐。他鼓励林恒表达任何身体上的不适,并积极协调医生处理,让林恒感受到治疗是切实帮助他缓解痛苦的。
张教授引导林恒在想象中构建一个绝对安全、舒适的地方(林恒选择了记忆中爷爷木匠房后院那棵巨大的老槐树下)。教他深呼吸、肌肉放松技巧,让他在感到焦虑或回忆侵袭时,能通过想象回到这个“安全岛”,稳定情绪。
起初林恒嗤之以鼻,但在张教授耐心引导下,他紧绷的神经在想象中老槐树的树荫和木屑的清香里,竟真的得到了一丝丝放松。
张教授还引入了“接地练习”——引导林恒感受双脚踩在地面的踏实感,触摸身边床单、枕头的真实触感,喝一口温热的水感受暖流——帮助他将意识从痛苦的回忆拉回安全的当下。这些看似简单的练习,如同在惊涛骇浪中为林恒抛下了一个小小的锚点。
经过一周多的稳定化治疗,林恒的情绪相对平稳,对张教授的信任感有所增加。张教授评估后,决定在药物辅助下,尝试进行一次温和的催眠,目标不是强行挖掘,而是帮助他更清晰地“看清”那个闪回片段,减少其模糊带来的恐惧感。
在舒缓的音乐和语言引导下,林恒逐渐进入放松状态。张教授的声音平和而坚定:“让我们回到那个湖边…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远远地看着…你看到什么?”
林恒的呼吸变得悠长,眉头紧锁,断断续续地描述:“水…很冷…黑色的…妈妈…头发…飘着…她…在挣扎…喊…喊…” 他的声音开始颤抖。
“她喊了什么?仔细听…”
张教授轻声引导。
“账…账本…”
林恒的声音清晰了一些,带着巨大的痛苦,
“她说…‘账本在…老地方…’ …‘他…他推…’”
最后一个“推”字,他几乎是嘶喊出来的,身体猛地一颤!
“谁推了?推了谁?你看清湖边的人了吗?”
张教授立刻追问。
*林恒的呼吸变得急促,额头渗出冷汗:
“人…岸边…树影…高…很高…穿着…深色衣服…像…雨衣?…帽子…看不清脸…手里…好像…拿着…棍子?…不…是…手杖?…”
他的描述混乱而模糊,但关键信息浮现:母亲临终前明确指向“账本在‘老地方’”,并喊出“他推…”,以及一个穿着深色(雨衣?)、拿着手杖(或棍状物)的高大男性身影站在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