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的汽笛声渐远,陈氏精密的智能园区却迎来了新的喧嚣。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考察团踏入园区,目光被中央展厅的全息沙盘吸引 —— 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工厂与现实车间同步运转,机械臂的每一次抓取、零件的每一道工序,都在光影中精准复刻。考察团负责人赞叹:“这不仅是生产车间,更是未来工业的范本。”
赞誉声中,暗流悄然涌动。国际标准化组织突然宣布将重新制定量子计算与数字孪生的行业标准,北美科技巨头牵头成立的技术联盟,试图将西方主导的算法框架设为全球准则。陈昊在视频会议上据理力争:“我们的量子密钥系统己通过三十七个国家的安全认证,为什么不能纳入标准体系?” 对方却以 “技术兼容性不足” 为由,将陈氏的提案束之高阁。
与此同时,太空探索热潮席卷全球。某国际空间站项目公开招标精密零件供应商,条件严苛到近乎苛刻:零件需承受极端温差与宇宙辐射,且误差必须控制在纳米级别。陈昊盯着招标书,想起儿子陈小川在天文馆仰望星空的模样,心中燃起一团火:“我们接下这个挑战。”
研发过程堪比登天。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将零件置于模拟太空环境的舱室内,零下 270 度的液氮与千度高温交替冲击,每一次测试都可能让数月的努力化为泡影。老张带着老技工们组成攻坚小组,用传统钳工的 “手感” 经验辅助仪器检测。“当年给拖拉机修零件,讲究的就是严丝合缝。” 老张眯着眼,用千分尺丈量零件变形量,白发与舱室的冷光交织。
家庭的温暖始终是奋斗的底色。李秀兰病情稳定后,在园区开设了 “职工食堂博物馆”,陈列着建厂初期的搪瓷缸、铝饭盒,墙上贴着员工们手写的菜谱。陈小川放学后常来帮忙,系着迷你围裙给工人递汤,稚嫩的声音在食堂回荡:“叔叔阿姨,这是奶奶教我炖的萝卜牛腩。”
赵德发的残余势力再次出招。他们雇佣网络水军在国际论坛散布谣言,称 “陈氏的太空零件存在致命缺陷”,甚至伪造出 “内部泄露的检测报告”。陈建国得知消息后,默默翻出了压在箱底的下岗通知书和创业初期的账本:“这些年,我们被质疑过多少次?哪一次不是咬着牙挺过来的?”
转机出现在一场意外的对话。陈小川在观看航天纪录片时,突然问父亲:“为什么不用爷爷教我的‘老办法’?就像把齿轮磨得光滑,是不是也能让零件表面更抗辐射?” 陈昊心头一震,立刻召集团队研究 “纳米级表面纹理重构技术”。老技工们用传统抛光工艺与现代离子束技术结合,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让零件表面形成了类似龟甲的致密结构。
当首批合格零件通过国际空间站的严苛检测时,全球工业界为之震动。陈氏精密受邀参与太空工业标准制定,陈昊在发布会上展示着零件样品:“这上面的每一道纹路,都凝结着中国工匠三代人的智慧。” 台下,陈建国悄悄擦拭着眼角,李秀兰则紧紧握着孙子的手,祖孙三代的身影在聚光灯下重叠。
然而,更大的舞台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AI 问题成为国际争议焦点,部分西方国家以 “数据安全” 为由,限制中国工业软件的海外推广。陈昊带领团队转向开源社区,发起 “透明算法计划”,将核心代码向全球开发者开放,邀请各方共同完善。“闭门造车永远无法进步,” 他在开发者大会上说,“我们愿意与世界共享技术,前提是尊重每一份创新的价值。”
深秋的夜晚,陈建国带着陈小川来到老机床博物馆。月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陈列的老式设备上。“爷爷,这些机器还能用吗?” 男孩指着锈迹斑斑的车床问道。陈建国抚摸着冰冷的金属:“它们就像我们的老伙计,虽然不再转动,但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坚持。” 说着,他打开手机,播放起一段珍贵视频 —— 年轻时的自己在下岗后,用这台机床敲出了创业的第一枚零件。
厂区外,新的货运飞船正在组装,搭载着陈氏制造的零件,即将奔赴浩瀚宇宙。而在研发中心,陈小川戴着 VR 眼镜,专注地设计着自己的 “太空工厂” 模型。陈昊站在他身后,看着儿子认真的侧脸,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模样。远处,李秀兰推着餐车走来,车上的保温桶冒着热气,飘散的香气里,是家的味道,也是奋斗的味道。